Saturday, April 11, 2015

四個心理因素,讓孩子更故意搗蛋!

很多爸媽都在反應,有時候在教孩子一些規矩,孩子反而更不聽話更故意,怎麼會這樣?孩子怎麼會這麼喜歡討打跟討罵呢?
這四個因素及怎麼教,你一定要知道=>
第一,孩子如果本來就在爭取觀眾及吸引注意力時,你還在當下去管教,你就中了孩子的計了,他反而變本加厲;
第二,孩子想要討玩伴,但長時間被忽略及冷落了,所以用搗蛋的方式來告訴你快來陪我玩;
第三,孩子在抗議不公平,對於你的管教,心理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,或沒有台階下,只好往反方向去。
第四,每個人身體裡面,都有冒險基因,孩子也有,所以喜歡挑戰比較困難做不到的事。違反家規就是件冒險犯難,很刺激的事
 你丟我撿愛搗蛋,是可以訓練的!!! 
孩子才剛滿兩歲,成天在家裡調皮搗蛋,根本關不住,兩個月內竟砸壞了2台電腦,玩具整天亂丟亂砸,讓爸媽頭疼不已!孩子老是這麼頑皮且不受控制,難道寶寶有過動傾向?要怎樣了解孩子的社會行為,孩子該怎樣訓練才會聽話?精力過人的寶寶該怎麼辦?這一篇詳細告訴你!
寶寶的基本情緒發展
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表示,寶寶的社交發展,可區別兩大區塊來了解,一是寶寶與家人的依附關係;二是寶寶與同齡孩子的同儕關係。剛出生的小嬰兒,或許還看不出來,但寶寶2個月~6個月大起,可開展出最基本的情緒表現,包括生氣、害怕、悲傷、高興、驚訝等。因此當寶寶開心時就笑;當寶寶驚訝時,眼睛睜大;黃醫師說,這就是人類跨文化的基本情緒表現,各國孩子表現上均是如此。
寶寶的社會發展
等寶寶長大些,逐漸也發展出社會性,亦即能辨識他人基本情緒的功能。比如說10個月大的孩子在玩的時候,突然靠近危險物品,媽咪若警告他「嘿~寶貝No,No!」這時寶寶多半也能領悟自己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,同時也會發現媽咪表情很怪,於是孩子可能立即哭了,或表現出害怕想離開的模樣。
大約2歲起,寶寶則開展出較複雜的「衍生情緒」,比如說驕傲、尷尬、內疚、害羞等。而這些衍生情緒,並非是寶寶天生就有的,而是在與父母、家人及手足等「依附關係」在互動下被加強的。
例如一個2歲孩子,已開始學會從大人眼神、言語中,推估出自我評價的好壞。例如寶寶把積木堆高高時,被媽咪稱讚「好棒!」,馬上就很得意的給自己拍拍手。但當積木堆著、堆著跌下來時,媽咪若回以下滑的語調說「Oh~Oh!」他也會表現出一種類似害羞或懊惱的神情來。
所以寶寶的社會發展性,從基本情緒而來。包括從辨識他人的情緒(外控),進而學會懂得調整自我的情緒(內控)。因此1歲多至2歲前的孩子,屬於「前社會期」。他們並不會隱藏情緒,也會將所有的開心與不開心全都表露無遺。
※寶寶社會發展參考表:
寶寶年齡與社會性
情緒發展
情緒表現
0~2月
非社
會性
基本情緒
基本情緒的刺激與反應
2~7月
無辨識依附
生氣、害怕、悲傷、高興
7~12月
特定依附
(媽咪=安全堡壘)
情緒直接、不隱藏、不控制
1~2歲
多重依附
(親友=安全堡壘)
驕傲、尷尬、害羞、懊惱
3歲
情緒外控
認知他人對自己的正負評價
4~5歲
全社
會期
情緒內控
懂得隱藏壓抑情緒,學習社會化並與同儕良性互動與相處。
建立美好的依附關係
黃國洋醫師表示,0~2個月的孩子是「非社會性」的;直到6個月大前,仍屬「無辨識依附」。這時的孩子,雖須依附親人照顧,
卻沒有真實的辨識性,因此只要有人逗他,他都就會笑得很開心。
約6個月大至1歲半左右,則屬「特定依附期」,他逐漸熟悉父母就是他的「安全堡壘」,並鎖定在「安全堡壘」的周圍放心玩耍。比方說放寶寶自己爬、東摸西摸時,約半分鐘或1分鐘,他會回頭看看媽咪還在不在,當看到媽咪還在,他就會很放心的繼續玩。
然而從1歲半起,寶寶除開展認識父母是安全堡壘外,也可辨識到父母以外的親戚朋友,包括保母、祖父母、手足、阿姨、姑姑等親友,亦即「多重依附期」。該如何幫寶寶建立良好的情緒管理呢?黃醫師說,良好的依附關係就是關鍵。
要怎麼避免寶寶有不良的依附關係呢?黃國洋醫師說,比較不好的依附關係,會影響寶寶未來的同儕關係,讓孩子在同儕關係的表現發生困難,舉例來說,一個冷漠的母親,她就比較無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依附關係。
諸多心理學家指出,0~1歲嬰幼兒最重要的發展任務,就是「對人的基本信任」。也就是說,父母對寶寶的關心、呵護、照顧等行為,可讓孩子生起對母親(第一個頻繁接觸的人)產生無比的信任與依賴,進而也容易產生自我信心。相對的,如果依附關係相處不當,後續的同儕關係也就會陸續出現問題。
父母就是寶寶的療癒家
現代父母工作忙碌,必須托嬰照顧的很多,那麼在依附關係上,是否也會受到影響呢?黃醫師說,事實上,親子關係不僅是「量」很重要,在「質」的表現上,更相形重要喔!也就是說,即便家長很忙,但在每一次與寶寶互動的短暫相處中,你能否讓寶寶徹底感到安全?讓他感覺非常開心?所以即使是短短10分鐘,你能否讓孩子感覺媽咪好好玩?爸比也好有趣呢?這其實就是根本關鍵。
頑皮寶寶氣質何來?
孩子的好動與先天氣質有關,事實上,寶寶的先天氣質,並無所謂好壞,且寶寶活動量的高低只是一項評估,活動量大的孩子並不表示孩子氣質較差。若因材施教,透過後天引導,就能影響讓寶寶發展更平衡。
然而寶寶每天精力旺盛,動不動大搞破壞,這正常嗎?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指出,現代科技發達,卡通、電影以各種媒介,無孔不入的強調暴力及傷害語言,而平時活動力就旺盛的孩子,很難不受到任何影響,但家長引導寶寶的方法才是教養關鍵。
王宏哲執行長舉例說,有些孩子初與人見面時,就知道碰別人要輕輕的示好並打招呼,然而有些孩子卻不知控制力道,甚至故意大力撞別人來表示他的「友好歡迎」。諸如此種攻擊行為的表現,在醫學上則被診斷為「感覺統合障礙或失調」。
為什麼呢?王宏哲執行長說,0~2歲階段的寶寶,是不以過動症來評估的。然而,每個孩子都有先天的「感覺統合的五大能力」,亦即「本體覺、前庭平衡覺、視覺、聽覺及觸覺」。其中不懂得控制四肢行為、凡事喜愛攻擊、用力過猛、以破壞為樂,且容易碰傷別人的孩子,就屬感覺統合障礙中的「本體感覺失調」。
王執行長說,所謂本體覺,是指小朋友運用自己四肢、肌肉、骨骼,施展出適當姿勢和力氣,包括用力的程度及動作的模仿方面。所以0~2歲的寶寶,若是感統失調,就會表現「不知輕重」;這並非在罵孩子,而是指小朋友不知該如何與他人正確互動,並運用肢體而言,故常常不小心就用力太猛或弄壞物品。
然而,偏偏這些活動力過度的孩子,父母經常是對他們用「不可以!」的禁令來加以約束。而孩子旺盛精力卻沒有宣洩管道,於是妳的小孩凡走過,必也留下搗蛋的「戰績」來「加倍奉還」。尤其當爸媽不在時,往往也就是「搗蛋鬼」搞破壞的機會了!
故王宏哲執行長建議,「疏通」永遠大於「防堵」;家長不如平時一有機會就多帶這樣的孩子去戶外運動,或一起玩玩施展肢體的休閒活動;總之要讓這些精力旺盛的孩子,有適度的宣洩管道最好。
寶寶精力過人怎麼辦?
等寶寶逐漸養成不自主的攻擊行為、好動與不能專心等現象,再來關心孩子的發展,這樣是不是太晚了?隨0~2歲寶寶年齡漸長,慢慢學會站、走、跑、跳,父母所給予的「禁止語言」往往也越多。所以王宏哲執行長指出,現代父母能給予孩子開放自由遊戲並運用肢體活動的空間,真的是越來越稀少。
也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,因此孩子往往少了一個能放心施展力氣的地方;而對一個活動力較旺盛的寶寶,整天被困久了,不趁機搗蛋是不可能的。以兒童9大氣質為例,執行長指出以下3類,是較容易形成過動兒的高危險族群,也屬於「本體感覺障礙」的類型,媽咪不妨可先深入了解。
1.活動量過大型:
平時媽咪老是抓不住他,一刻都靜不下來的孩子。
2.敏感型:
容易尖叫、情緒易起伏較大、脾氣大、挫折忍受度很低、凡事不可被大人批評、自我意識很強的孩子。
3.注意力分散型:
寶寶玩遊戲或玩玩具的持久力弱,比如剛玩小車車、堆積木沒幾秒鐘,注意力馬上分散移轉到電視;或立刻爬高爬低到處的玩,絲毫一刻都不得閒的孩子。
固然在醫學臨床上,尚不能判定5歲前的孩子,是否屬於過動兒(ADHD)。但王宏哲執行長仍提醒說,只要是上述3類型的寶寶,乃至混和3類成為「難養型」的孩子,父母最好要特別注意寶寶的教養方式。
英國醫學研究發現,在0~1歲的小貝比身上,若出現睡眠平均短淺、喝奶須分多次餵完、生理活動規律較差,如大小便不規律、喝奶或睡眠時間變來變去、挑食行為過多、哭泣行為頻繁者;也就是那種從小讓媽咪頭疼難帶的「磨娘精」寶寶,長大後成為過動兒的比例高於一般孩童40%。
所以,家長若透過孩子平時表現的蛛絲馬跡,包括「本體感覺障礙」的行為類型,事先提高警覺;並趕在寶寶逐漸社會化的前期,給予適當而正確的行為引導遊戲,則可改善寶寶的感覺統合障礙,並避免日後成為「注意力缺損過動症」。
王執行長提醒,近年來「注意力缺損過動症」有逐年增高的比例。且男孩變成過動兒的比例,比女孩更高出4~5倍。在10年前,無論是國內外公共衛生理論的統計比例,該症約佔3%~5%左右。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研發、環境變遷、教養方式改變及飲食的內容,近年該症比例竟上升至5%~7%。
或許大家認為增加2個百分點並不多,但實際推估,光台灣就增加了好幾10萬個孩子,怎能不算多呢?王宏哲執行長表示,換句話說,上幼稚園的孩子,每2名就有一名是屬於注意力不能集中或有過動傾向的小朋友,這反而表示「注意力能夠集中」的孩子卻成了怪胎,豈不是很令人憂心?
透過腦科學遊戲,訓練孩子不好動又專心的育兒專業書=>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,兒童發展專家的21堂大腦潛能課!
寶寶過動的警訊
寶寶的平均睡眠時間不足,飲食中蛋白質攝取量過高,也是造成寶寶好動的原因。王宏哲執行長說,寶寶若睡得好,注意力、學習力及情緒也會較好。每日寶寶睡眠至少約10~12個小時,若睡眠充足,大腦能分泌較多有助提昇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,如多巴胺血清素等。
然而現代很多2歲寶寶睡眠長度都不夠長,等孩子到了5歲,整天又不愛睡且拼命玩。所以睡眠長度不足,其實也是一種警訊,因為它代表的是孩子生活上的是否規律?以及孩子是否感覺到疲倦?然而偏偏過動兒就是精力旺盛、體力無限,睡覺對他來說就像打仗一般的孩子。
王宏哲執行長表示,若1~2歲的寶寶,晚上到了10點、11點,乃至12點都還不肯乖乖睡覺最危險。若說0~1歲,因半夜餓了要餵奶,睡眠不連貫則在所難免;但從1歲以後,睡眠若不能規律的調整為一覺到天亮,那麼連帶也會使孩子容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,甚至是發展成過動傾向。
再者就英國研究發現,寶寶的飲食內容,也是影響因子。例如容易讓孩子產生好動、衝動、過動的「高蛋白體質」。王宏哲執行長解釋說,因為蛋白質在人體是一股能量,一旦攝取偏多,孩子則如「湯馬士小火車」,需不間斷在體內燃燒能量,當然小火車就停不下來。因此,執行長建議寶寶1歲多,應對奶粉酌情減量;且自2歲起,即可完全食用父母的飲食了(註:口味清淡、剪成小塊即可)。
其次王宏哲執行長在臨床中發現,10個過動兒中有9個挑食。目前雖無法證實到底是「過動影響挑食」,還是「挑食影響過動」,但確切建議是,最好讓孩子從小盡可能勿養成挑食習慣。因為當孩子體內營養素攝取不均、肉類、奶類攝取量均高於蔬果等,也都會有影響。
陪寶寶玩出好情緒
王宏哲執行長最常問家長,當孩子隨年齡增長,活動量表現也越來越大時,孩子對自己的控制能力是否也越來越好呢?如果答案是沒有,而且是越大越難自我控制、越不聽話、越不愛守規矩、越衝動難帶,甚至合併有動不動就打人、愛生氣、唱反調等現象時,也就越需要這些父母來提高警覺了。
然而王宏哲執行長表示,時下流行的「早期教育」和「早期療育」不同;而那些「怕孩子輸在起跑點」的想法乃是早教的毒藥。談到0~1歲的寶寶早期教養,其實是指「父母應該知道的嬰幼兒身心發展里程碑」。在孩子每個階段,應有哪些發展及表現,爸媽應該都要有基礎概念及警覺。

因此0~1歲的寶寶教育,其實就是讓孩子去「玩」,而非「教」。怎樣讓孩子從玩樂中自然學習,才是教養的核心理念。而「玩遊戲」這件事,可以讓嬰幼兒的身心發展更自然健康,避免用教條式關注孩子何時學會數數字、認顏色、背ABC等,而是去看哪一個孩子玩得最好!
所以王宏哲執行長說,讓0~2歲寶寶玩得自信、玩得開心、玩得專注、玩出創意、玩出好情緒,才是父母對寶寶教養的正確方向。重點是,玩出孩子的專注力商數,玩出孩子的情緒商數,玩出孩子舉一反三的創意力,而不是以刺激IQ為手段;因此陪孩子玩,千萬也不要演變為親子間一股嚴肅而沈重的壓力。
五大感覺遊戲自由玩
幼寶寶該如何陪他玩,能讓他更健全的自然發展呢?王宏哲執行長表示,跟0~2歲的幼寶寶玩,就是要能盡量開發孩子「感覺統合的五大基礎力」,最後並發展出寶寶本有的專注力。
本體覺遊戲
王宏哲執行長指出,現代孩子平均提早在7個月就會爬了。而爬行中除了寶寶四肢接觸地板外,地板的反作用力也會反射回大腦神經,故爬行較多的孩子,日後長大在運動協調方面的能力較佳。對活動力較旺盛的寶寶來說,爬行也有助於消耗他們過盛的精力和體力,感統能力相對也會比較平衡。
而爬行也可以幫寶寶設計得更有趣些。像是爬過疊高高的枕頭山、利用紙箱做山洞,給寶寶爬過山洞,甚至利用大棉被,幫寶寶四肢整個包起來玩耍的感覺,將四肢五體稍微緊縮,類似回到媽媽子宮的感覺,這樣也能刺激寶寶關節肌肉與皮膚,既有觸覺,也有本體感覺的調整,也是刺激寶寶很有趣的小遊戲。
前庭平衡覺遊戲
前庭覺刺激,即是與速度、方向與搖晃有關的動作刺激。當然前提是,不會過份激烈搖晃的遊戲才算。例如抱著較大的寶寶左傾右晃的玩,即是一種。甚至是利用大型被單裹成搖籃,讓寶寶睡在裡面,兩頭則由大人抓住輕輕搖盪,就像在公園盪鞦韆,也屬於刺激寶寶前庭覺的有趣遊戲。
1歲多的寶寶,可以開始玩溜滑梯,讓他去試試看溜下來的感覺,甚至是讓他坐在紙箱中,拖拉著寶寶前進等。另外,若是坐娃娃車,有時可故意推著車,和寶寶玩「忽快忽慢的速度遊戲」,寶寶會很開心。王宏哲執行長表示,刺激前庭覺的遊戲,能令肌肉張力、骨骼成長發展較佳,使寶寶各階段的動作發展趨於正常範疇。
觸覺遊戲
0~2歲寶寶最愛玩的就是觸覺遊戲,利用爬行讓寶寶用小手去觸摸不同質感的東西,包括用手捏黏土、玩沙、玩土、玩小豆豆、抓食物吃等;而洗澡時也可玩玩海綿球、沐浴球等,使用軟硬不同、質地不同的小東西給寶寶捏抓。王宏哲執行長說,這些好玩的觸覺遊戲,則能使孩子的情緒變好。 
然而許多怕髒的家長,卻常禁止孩子四處探索的樂趣,但英國醫學研究曾指出,早期常玩沙土的孩子,因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能有助孩子提昇免疫力。甚至研究發現,經常透過掌部練習觸覺的孩子,日後的情緒管理較好。王宏哲執行長指出,因為皮膚觸覺,正巧與與大腦神經所管理情緒的位置是相同的。
 
聽覺遊戲
若1歲的寶寶特別喜歡「破壞的」感覺時,就可以教玩「丟球遊戲」。這時家長可幫寶寶準備一只紙箱或洗衣籃,甚至是家中淘汰的鍋子(通常平常越禁止寶寶的物品,他越喜歡),然後將球或積木投入容器,會出現碰撞的聲音反饋與刺激,這也會變成寶寶相當熱衷的遊戲。
但執行長提醒說,前提還要父母可以讓寶寶玩出樂趣來,要讓他覺得這項遊戲很好玩喔,否則寶寶還是會熱衷以亂丟家中擺飾為樂的。因此父母不要怕寶寶拿到東西愛亂丟,不妨乾脆幫他創造一個丟東西好玩遊戲,若怕擔心太吵,則不妨關起遊戲室的房門,帶寶寶一起大玩炒積木、丟球的趣味吧!
視覺遊戲
0~1歲寶寶,在視覺的遊戲上可搭配聽覺的聲光玩具,尤其是當寶寶自己會把物品投進去,或按一下鈕則出現亮光及聲音的玩具,即是簡單的「因果」遊戲。而當孩子1歲半起,可以玩形狀配對,比方說圓形積木,應放入圓形小孔,之後並讓孩子漸漸熟悉視覺的色彩對稱等。 
延伸閱讀:1-5歲都可以玩中學的視知覺邏輯積木-邏輯智慧梯(獨家附專業教案)
http://www.leaderkid.com.tw/Content.aspx?type=wiki&id=26

No comments: